首页>>行业资讯>>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行业资讯
绝代汝瓷价未成
更新日期:2013-11-26 10:47:22点击次数:2480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过去一直以为汝窑窑址在临汝县境内,则考古工作者在河南临汝进行了大量调查和发掘工作后, 仍然是“踏破铁鞋无觅处”。1986年底,考古工作者再一次进行实地调查,终于在与临汝相邻的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发现了汝窑窑址,并出土了宫廷使用的完整瓷器22件,从而揭开了汝宫瓷之谜。宝丰县在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 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陆游《老学庵笔记》内曾有“故都时,定窑不入禁中,惟用汝器”的记载。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北宋出现“弃定用汝”,可能与宋微宗赵佶个人的审美观有关。因为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青色的幽玄,正合微宗之意,史籍中曾有赵佶作青词的多种记载。“弃定用汝”正是这种崇尚青色的审美观的反映。
汝宫窑的特点是胎质细腻,俗称“香灰胎”。釉色天青,开有细小纹片,通体施釉,底部有用细钉支烧的痕迹。
传世的汝窑器常见器型有碗、盘、洗、瓶、尊等日用品。盘有大小深浅之区分,以卷足者为多,也有的卧足。洗有敞口和直口两种,前者圈足外卷,后者口与底垂直,至近底处则为内敛平底,其中有椭圆形的四足洗,这类洗在其它窑尚未见过。汝窑制品素身多,极少以花纹作装饰。造型端庄,釉色晶莹似玉。
汝宫窑的烧制时间短,一直都作为贡品,所以民间流传甚少,南宋时已属“难得”之物,视为珍品。清雍正前后有仿汝器出现,然而仿造者只重釉色,胎骨呈白色,造型也不及宋时古雅大方。
为了区别宝丰和临汝两地产品,现称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为汝窑或汝官窑,而后者称为临汝窑。 中国向有复古、追古之风,而且后朝仿前朝的仿古瓷都表现出极高超的制瓷水平。有的朝代甚至在仿古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仿汝窑始于明代宣德官窑,与宋汝相比的特点是釉色透亮,纹片浓密整齐,釉面具有宣德窑特有的桔皮纹,而且署有宣德官窑款。
清雍正朝的仿品十分精细,大多为天青色,纹片多为鱼子纹,几乎没有大纹片或无纹片,釉面透亮且隐现一圈蓝色,而且御窑产品大多有四字或六字本朝青花款。
清乾隆朝仿汝窑有所创新,釉面肥厚呈乳状,釉色蓝灰亮泽,密布细小开片,常有“大清乾隆年制”款。
清代的仿汝窑器物并未单纯摹古,而是在仿制的基础上创新求变,器物异常精美,价值极高。根据雅昌艺术网的统计,清仿汝窑目前的最高拍卖纪录为237.94万元。
最为成功的汝窑仿品出自当代河南地区的窑厂,几可乱真,但是造型和支烧工艺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如在罐的内底角处的曲线变化上,仔细观察会发现现代工艺制成品器底的支烧痕迹略大。
汝瓷鉴定要领
釉色真品青中泛蓝,纯净、温润,釉表隐现柔和含蓄的光泽,釉较薄且平滑均匀地紧贴于胎骨,呈半透明状;釉中气泡大而稀疏。新仿品青中闪黄绿色,施釉厚而不匀,乳浊而不透明,光泽很润但不够清爽,有一种油腻感。
胎骨真品是深香灰色,比柱香燃后灰烬的颜色稍深,从器底的支钉痕破釉处可看到胎骨本色,若敲击则声发闷。新仿品的胎骨是白色的,器体沉重,口部通常修成一个流圆的唇口,与真品口部棱角分明、薄而爽利不同,胎体和釉层都很厚,腹壁凸起的三组弦纹模糊而粗软。
纹片真品多是蟹爪纹,在开裂程度较深的碎纹中交错掺杂着许多无色透明的短线纹,较深的纹片为浅赭、暗红色,较浅的短线无色,迎光观察时能发现所有的纹片都是斜茬,像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新仿品纹片大小不一,很淡、很浅,基本上是无色透明的,毫无规律可循。
支钉痕真品痕迹很浅,大小如芝麻且釉胎结合处可见硅化的白色细线,一般为单数,6个支钉痕的器物较少,现已知只有椭圆水仙盆一种。新仿品痕迹较大,四周的釉被掀起,形成圆形的小槽坑。
汝窑瓷器是宋代五大官窑之魁吗?至少在拍卖市场上我们还没看出这一点。
根据拍卖数据库雅昌艺术网的统计,汝窑瓷器的拍卖最高纪录是由一件粉青釉洗在今年8月13日创造的,仅为577.5万元人民币(约合69.83万美元),而早在2002年,定窑瓷器就写下了1239.4万港元(约合158.9万美元)的拍卖纪录,那是一只黑釉鹧鸪斑碗。
这样的市场表现对于被认为制作工艺无以伦比的汝窑瓷器来说显然是不可思议的事,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还没有人能够解释得清。
明年1月14日江苏的一场拍卖会将有两件宋代汝窑瓷器走上拍场,分别是三脚带耳盅和莲花形碗,但是估价均在200万元人民币以内,看来汝器想要在近期改写拍卖纪录,只能期待奇迹的诞生。
据考证,汝窑创烧于10世纪的北宋初年,经过五代,至元代后一度停烧。但是在北宋中后期的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至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的20余年里,汝窑成为专门烧造宫廷用瓷的窑场,烧制了许多精品,只是可惜,传世品少之又少。
学界对于宋代汝窑瓷器存世数量究竟几何一直存在争论,通行的说法是不超过百件,其中已知经过考证的汝官窑为65件,北京故宫存有17件、台北故宫存有23件、上海博物馆存有8件、天津博物馆存有1件,其余的流失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地。
但是也有人说,宋代汝窑瓷器的存世量远不止此。比如,台湾收藏家蔡文雄就撰文称,国内的一个收藏家拥有的汝窑瓷器就已超过学界普遍所说的存世总量,他并展示了72件藏品的图片。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汝窑的窑址是一个让人们努力破解的谜团,直到1987年10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宝丰县清凉寺遗址的挖掘和考证才使这一谜团得以破解。在此之前,人们一度认为临汝是汝窑窑址,因为临汝在宋代属汝州。
尽管汝窑的存在历史相对较为短暂,但是器型种类非常丰富,有碗、盘、碟、洗、瓶、酒壶、酒杯、香炉等日常生活瓷及宫中陈设瓷,甚至还有巧夺天工的工艺美术瓷。有专家根据清末鉴赏家饮流斋“官窑重楷模,精华四海萃”的说法推测认为这些器型不是工匠随意构思的,而是先由宫中画师绘制图案后由工匠照图烧制而成的。
也许,如果没有宋徽宗赵佶就没有汝窑的辉煌。赵佶不仅书画技艺精湛,还十分喜欢瓷器。他首先发现了汝瓷的精美。南宋史料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所指正是赵佶下诏书“弃定用汝”的决定。
赵佶在位的那段时间恰恰是汝窑缔造辉煌的20余年。作为艺术家,赵佶对汝瓷的材质、色彩、造型、纹饰、肌理的要求都有着极为苛刻的审美要求,这使得当时汝官窑的产品必须符合“青如天,面如玉,蟹爪纹,晨星稀,芝麻挣钉釉满足”的标准。
“青如天”是指釉色清新有如雨过天青;“面如玉”要求器表质感有如玉石而釉光莹润如玉;“蟹爪纹”是指器表开片尤如蟹爪,不规则交错而裂纹很细;“晨星媳指的是釉中的气泡稀疏,有如晨星寥寥无几;“芝麻挣钉釉满足”为满釉裹足、足底支钉细如芝麻。
这样的标准造就了汝官窑产品的美轮美奂、巧夺天工。汝官窑瓷器通常胎质坚细,胎骨较薄呈香灰色,制作考究,器物通体施釉且釉层薄而莹润,釉泡明朗如珠、大且稀疏,釉质较硬,釉面开片精致细微。
实际上汝窑这种釉面开片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但是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千变万化的毛病转换为了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在恰到好处的程度上,还能利用釉中所含少量铁把釉烧成纯正的天青色。
不少人认为汝瓷贡器均以玛瑙为釉,其色多变,沙眼显露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纹,器表密布细小的鱼鳞状开片,在阳光下观察,釉中多布红斑,釉内气泡周边之玛瑙结晶体似星光闪现。
在烧制工艺上,汝窑采用支钉工具支烧,即满釉支烧,所以器物底部都有几个支烧痕,支痕最少3个,多的为7个,支钉痕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
汝窑瓷器的工艺超过了它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开创了香灰色胎的先河。香灰色胎是汝窑瓷器一大特色。
除烧青瓷外,汝窑还烧白瓷、黑釉、三彩、珍珠地划花、白黑花以及白花青瓷、天蓝釉钧瓷等多种产品。汝窑瓷器以釉色取胜,少见花纹装饰,但汝窑未烧贡瓷以前,曾有刻花和印花产品,并且创造了印花这种独特风格。特别是宝丰窑的刻花工艺别具一格———先用刻花手法刻出轮廊、花叶筋脉用蓖划纹加以映衬,这种工艺效果显得纹饰富有立体感,从而使主题突出。此类产品是宝丰窑的最佳制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