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资讯>>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行业资讯
汝州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工作启动
汝、官、哥、定、钧是我国宋代时期的五大名瓷,其中,汝窑、钧窑、哥窑、定窑的窑址都已经被考古界发现,唯独北宋官窑窑址一直是考古界的一道“谜题”。6月21日上午,随着汝州市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仪式的启动,备受各界人士关注的张公巷窑址第四次发掘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届时,这一千年之谜有望解开。
张公巷窑址位于汝州市区东南部,西北距唐宋时期的汝州州衙遗址约1500米。2000年,张公巷窑址被发现,分别于2000年春、2001年夏、2004年春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三次考古发掘面积很小,出土以瓷片居多,极少整器,但胎之薄、釉之美已经震惊学界,业内人士对2017年的重新发掘充满期待。”出席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启动仪式的相关专家表示,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围绕张公巷窑的性质、年代、瓷种等也存在不少争论,诸多谜团有待此次发掘揭开。
据了解,张公巷窑青瓷器以薄胎薄釉为主,釉色浅淡,釉面玻璃质感强。胎骨有粉白、灰白、洁白和少量浅灰,胎质细腻坚实。器形有碗、花口折腹圈足盘、花口板沿平底盘、盘口细颈瓶、鹅颈鼓腹瓶、盏、盏托、堆塑熏炉、套盒和器盖等。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表示,由于前几次发掘面积太小,发掘成果甚微,长期以来对于张公巷窑的性质,还缺乏统一的认定,许多谜团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来解开,但张公巷窑的重要学术地位毋庸置疑。希望通过这次深度发掘,能够确定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和窑业性质,解决北宋官窑的相关问题。并为筹建大型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汝瓷之都”文化名城创造有利条件,也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汝州市政府副市长杨英武表示,汝州市正在着手编制张公巷保护性展示工程规划,积极争取2018年国家专项补助资金。随着张公巷瓷窑址的发掘进展,采用边考古发掘,边阶段性保护展示的方法,真实全面的展示张公巷瓷窑址的陶瓷烧制文化和艺术风格。
“预计今年年底,根据考古发掘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科学编制张公巷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力求让张公巷瓷窑址“活起来”,并结合汝州“建设汝瓷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建立一个文物保存状况良好、基础设施完善、拥有独特人文感观的优秀文物保护展示区。同时,根据考古发掘进度,逐渐向公众开放展示,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汝瓷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杨英武说。
专家称中外博物馆迄今未发现张公巷窑完整器物
在河南汝州张公巷窑发掘出土全新宋元瓷器之后的10多年来,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遍寻世界各地博物馆,希望能找到张公巷窑传世品,为张公巷窑准确定性提供依据。
“遗憾的是,国内外博物馆目前还没有发现张公巷窑完整器物,也没有发现传世品。”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院长孙新民说,“张公巷窑目前在各大博物馆确实见到太少,为数不多的几件也只是残器。”
孙新民曾主持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和汝州张公巷窑两个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对汝窑和张公巷窑出土器物十分熟悉。
起初,专家们非常希望能够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看到张公巷窑传世瓷器,这对于确定张公巷窑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故宫的同仁进行调查后,只发现两件不完整的残缺器盖,也不是明清宫廷的传世品,是后来进宫的。台北故宫到现在也没有发现与张公巷窑相类的瓷器。”孙新民说。
广东省博物馆据说收藏一件汝窑小盘,孙新民专程前去察看。“我拿到手里一看,不是汝窑,而是汝州张公巷窑的,也是残器,是上世纪70年代从河南买去的。”他说。
20世纪50年代,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一个收藏家在河南开封市场上购买到的4片青瓷盘残片,虽然不知道它的原产地,但因其非常有皇家气派又来自北宋京城开封,不少专家认为它就是北宋官窑的产品,找到了它的生产窑址就找到了北宋官窑。
“张公巷窑发现以后,它出土的青瓷器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4片青瓷残片完全能够对上号,这也是已故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等专家坚信张公巷窑就是北宋官窑的原因。”孙新民说。
“在国外,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亚历山大碗’,是国外唯一来自张公巷窑的瓷器。”孙新民说。
大英博物馆收藏一件据说是汝窑的碗,敞口深腹,但圈足上有缺口,修复后较为完整,是1920年一个叫亚历山大的人捐赠给大英博物馆的,因此命名为“亚历山大碗”。有英国学者考证,这个碗具备了官窑品质,有可能是河南某个地方生产的北宋官窑。
2005年,孙新民应邀到大英博物馆访问,工作人员特意把这只碗拿到办公室请他鉴定。孙新民上手一看,认为它就是张公巷窑生产的。
“目前还没有传世品能与张公巷窑对得上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张公巷窑性质的确定。”孙新民说,“期待能通过今年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更多张公巷窑青瓷器,为确定它的年代和性质提供帮助。”
分享到: